当前位置: 首页> 在线访谈
数据新闻:5月,北方“沙尘季”宣告“售罄”了吗?
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 2020-05-16

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美丽

沙尘是一种古人便关注到的天气现象,史书以“雨土复地,亦如雾”来记载沙尘暴。然而,并非所有“黄沙飞舞”都能称之为沙尘暴,它是如何划分的?为何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午后?近年来,沙尘天气减少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大数据,今天来讲一讲。

沙尘家族成员众多

说起沙尘天气,很多人想起的第一个词就是沙尘暴,然而并不是所有“黄沙飞舞”的情况都被称为沙尘暴,它们有着严明的等级划分。划分依据主要是沙尘发生时的水平能见度,同时参考风力大小,这样沙尘家族就被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特强沙尘暴五个等级。

我国沙尘暴主要出现在黄河以北地区,扬沙则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而浮尘的分布范围要比扬沙更向南一些,甚至可达华南地区。

沙尘天气春季最多 喜午后傍晚出没

我国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季和冬季,其次为秋季,夏季最少。春季(3-5月)发生的沙尘天气次数,占到全年的77.5%。其中,沙尘天气最频繁发生的月份是4月,其次为3月和5月。

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首次发生沙尘天气的时间基本在1月到3月,沙尘首发平均时间为2月15日,最早发生在1月1日,而最晚则出现在3月20日。

具体在一天之中,北方沙尘天气多出现在春季午后。这要从沙尘的形成条件说起。

沙尘暴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丰富的沙尘源是其物质条件,大风为动力条件,不稳定的大气层结状态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春季是全年空气冷暖变化最剧烈的季节,午后又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更容易造成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所以春季午后更容易出现沙尘暴天气。

沙尘家族露面次数渐少

北方人能明显感受到,近些年发生沙尘天气的次数似乎越来越少了。统计结果也确是如此。研究表明,1961年以来,我国沙尘天气呈明显下降趋势。从2000年以来沙尘过程的逐年分布可以看到,近年沙尘呈减弱趋势。

2000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易起沙尘的土地面积比例也整体呈下降趋势,高度和极易起沙尘的土地面积比例从2000年的48.1%  降至2019年的41.9%,平均每年下降0.4个百分点,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轻度和不易起沙尘的面积比例从2000年的30.3%上升至2019年的39.6%,表明我国北方地区高度和极易起沙尘的土地正逐渐向中度、轻度和不易起沙尘过渡,植被防风固沙生态功能显著提升。

沙尘减弱的人为和自然原因

2000-2019年我国北方地区植被生长季降水呈增多趋势,平均每年增加2.3  毫米;平均气温升高幅度为每10年0.28℃。降水增多、热量增加对植被生长和生态恢复有利,加之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植被覆盖状况的改善,植被对地表土壤的抗风蚀作用显著增强。

大风是地表起沙尘的重要外在驱动因子,2000年以来北方地区易起沙尘大风日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强风对表层土壤的风蚀作用。2000年以来,北方地区植被覆盖状况显著改善和大风风蚀作用的减轻,共同促进了沙尘天气过程整体减弱。

沙尘天气过程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它不会完成消失。客观看待沙尘天气,会发现,它并非“百害而无一利”。沙尘暴造就了我国的黄土高原,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它携带的碱性物质可以中和大气中工业污染排放出的酸性物质,大大降低酸雨的危害性;另外在太平洋一些海域铁浓度含量较低,以致这些区域的浮游植物生长受到严重抑制,而铁到达海洋表面的途径是通过风吹起的沙尘输送的,因为沙尘中含有丰富的铁,增加了浮游植物的生长能力,使其从大气中吸取了更多二氧化碳,从而起到减轻温室效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