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气候现象
国家气候中心:“七下八上”我国将有南北两条多雨带
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 2021-07-24

  河南出现历史罕见极端强降雨,20日16时至17时,郑州气象站降雨量(201.9毫米)超过我国陆地小时降雨量极值;7月以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78.2%,境内永安水库和新发水库出现决口、垮塌;华北地区接连出现区域性强降雨……

  当下正值“七下八上”北方雨季,“雨还下多久”“什么时候见到太阳”成为公众关心的问题。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陈丽娟,汛期预测主班、高级工程师赵俊虎在接受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北方入汛以来降雨确实比常年偏多,“七下八上”期间,我国将有南北两条多雨带。
  两条雨带,在哪儿?
  眼下,出现在河南、河北的强降水接近尾声,但对于北方来说,“七下八上”还是降雨多发期。今年的东北雨季从6月10日开始,较常年偏早了15天,华北雨季从7月12日开始,较常年偏早了6天。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七下八上”期间,我国将有南北两条多雨带,北方多雨区主要位于西北地区中北部和东南部、内蒙古大部、华北、东北西部、黄淮大部、江汉大部等地,其中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大部、黄淮西北部、东北西部部分地区偏多2成至5成。南方多雨区主要位于江南中东部、华南东部和西南南部等地,华南南部和江南东部需要关注台风活动造成的风雨影响。
  根据上述预测,黄河中下游、海河、松嫩流域和辽河流域局部、长江下游局部、珠江局部需防范阶段性暴雨洪涝灾害和较重汛情。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局地强降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极端性更强,需做好相应防范工作和准备。由于部分地区前期降雨已偏多,需高度警惕后续降雨带来的叠加影响。  
  前期雨多,多多少?
  7月17日以来,河南、河北的降水令人乍舌,但在此之前,华北、东北、黄淮等地的雨也偏多不少。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今年主汛期以来(6月1日8时至7月22日8时),华北地区(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降水量较常年偏多67%,为1951年以来历史第3位,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偏多13%,内蒙古东部平均较常年同期偏多28.3%。经历了强降雨的黄淮地区(山东大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大部)偏多28.8%,其中河南省平均偏多81.2%。
  对于北方多雨区来说,在整体降水偏多的情况下,局部地区的阶段性强降雨过程带来了较重的雨情和汛情。
  以呼伦贝尔市为例,7月1日至19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降水量多达271.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22.1%,位列历史同期降水第一位。从17日开始,呼伦贝尔市陆续出现强降雨天气。18日,开放式溢洪道永安水库、新发水库相继出现决口、垮坝,导致32万余亩农田被淹,20多座桥梁被毁。
  降雨偏多,谁的“锅”?
  入汛以来北方降雨偏多,与东北冷涡活跃和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位置关系密切。
  东北汛期降水按照影响系统的差异,可以分为初夏和盛夏两个阶段。其中,春末夏初阶段(五、六月份)的降水异常,主要是受到东北冷涡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影响;七、八月份降水异常,主要受到西太平洋副高第二次北跳后的影响。
  6月1日至7月10日,东北冷涡活跃,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阶段性偏北,有利于冷暖空气在北方地区辐合。在辽宁,6月东北冷涡影响时间(22天)比常年多9天,这是全省强降雨过程多、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强对流天气频发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主因。7月6日之后,西北太平洋副高脊线稳定维持在北纬25度以北,15日之后北抬至北纬30度以北,同时西南涡向华北、黄淮方向移动,水汽条件充沛,导致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偏多。
  哪些因素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副高偏北、东亚夏季风偏强、初夏东北冷涡活跃,进而导致今年北方入汛偏早、降雨偏多呢?
  国家气候中心分析认为,这与海温和积雪等外强迫异常及影响有较大的关系。2020年至2021年秋冬季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今年是拉尼娜事件衰减年,北大西洋春夏季海温分布为自南向北“- + -”三极子模态正位相,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明显偏少,这些外强迫特征都是有利于导致以上特征的因素。中高纬度环流异常的机理较为复杂,受下垫面、大气内部变率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东北冷涡活跃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一鹏)